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资讯

江西日报整版报道:“有学上”还得“上好学”

来源:江西日报 发布:2022-10-20

微信图片_20221020163927.jpg

“有学上”还得“上好学”

——我省不断优化教育生态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谈成就、看变化,数据最有说服力——
截至2021年底,全省幼儿园比2011年增长67.9%,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3.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0.4%;“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8.7%,学生和家长对校内减负提质满意率均超96%;全省64所(含3所职教本科)高职院校、213所中职学校,120万在校学生向着“大国工匠”奋力拼搏;高等学校比2011年增加15所,毛入学率提高27.65个百分点,实现本土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突破……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从强调“有学上”到追求“上好学”,从鼓励“人人努力成才”到展望“人人尽展其才”,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交出的答卷。
“整体来看,全省教育体系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更为完善。”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表示,回首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教育走过的十年,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关键在于营造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教育生态。
1 把牢办学方向 夯实立德树人根基
【故事】
2021年10月3日22时,井冈山市小井村,夜已深。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1级研究生杨嘉威和同学仍在忙碌,录音、记谱、学唱……
这片浸透着革命烈士鲜血的地方,流传着许多用客家方言演唱的红色歌曲。杨嘉威和同学发现,随着历史发展和时间推移,一些口耳相传的红色歌曲近乎失传,他们决定进行搜集整理和再创作,让“小众”红歌传唱下去。
这是杨嘉威当年第三次上井冈山。国庆假期,加上此前的寒暑假,他所在的团队已录制红歌传唱影像资料130.5小时,采访传唱人与研究者67人,搜集整理红色歌曲123首,其中抢救性搜集红色歌曲3首,完成17首红色歌曲的二次创作和《百年江西红歌谱系》初稿写作。
杨嘉威团队参加的活动,就是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红色育人品牌活动——“红色走读”。全省高校师生积极参与,已形成百所高校齐发力、万支团队赴实地、百万学子同参与的生动局面。广大青年学子在“红色走读”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
【举措】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十年来,全省上下把牢办学方向,着力守好立德树人主阵地。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成立省市县三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省长分别担任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第一副组长,全面实施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建立对设区市政府和对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机制。连续三年举办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暑期研讨班,从在职干部中选派21人到民办高校担任党委书记(督导专员),扎实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省属本科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实现全覆盖。
牢牢抓住思政工作这条“生命线”,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建立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常态化动态化配备机制。建立完善红色基因传承长效机制,编写《红色文化》教材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红色走读”等红色文化育人活动成为“江西品牌”。问卷调查显示,省内高校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达93.11%,对思政课教师的满意度达95.02%,较2019年分别提高11.7%、15.7%。
特别是今年8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在江西设立以“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西是全国五个获批设立“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省(直辖市)之一。紧扣试验区建设,我省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创新讲授内容,全面推进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创新集体备课,改革教研组织,明确教研责任,构建组长单位总体负责、牵头单位片区推进、秘书单位具体实施的改革共同体,扩大有效覆盖面,提高教学水平;创新教学资源,用好各方力量,加强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建设一体化教研平台,推动教师学鉴有平台、过程有监测、质量可管控;创新教学方式,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开展沉浸式、体验式、讨论式、谈话式专题实践活动;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大师资体系,培养名师、建强团队,切实把思政课讲准讲活、讲深讲透、讲出效果,努力把试验区建成示范区。

南昌大学附属小学师生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传承红色基因

2 坚持人民立场 提升基础教育满意度
【故事】
“花费360多万元,推平了一座山头来建运动场馆和教学楼。去年春季学校有39个班,平均一个班近70人;到秋季开学,一下子排出了62个班,每班降至45人以下,孩子们都说‘一进教室,眼睛亮了很多’。”新余市高新三小的变化,是我省有效化解“大班额”的缩影。
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级高新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企业员工队伍不断涌进,近年来,该区平均每年新增义务阶段学生2000多人,随之而来的就是入园、入学难成为民生发展的大问题。为此,该区把教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摆到全区工作的重要位置上,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近两年来,该区投入5亿多元,新建高新一中,扩建高新一小、高新二小、高新三小。
随着大班额问题的化解,师资又成为阻碍该区教育发展的大问题。“要切实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优先考虑教育事业,在落实或调整事业编制时,要优先补充教师。”该区主要负责人表示。通过全省统招一批,选调一批,并以“三支一扶”、引进高端人才等方式,仅2020年,该区新增教师编制156人,为成立以来招聘人数最多的一年。
【举措】
为人民办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期盼,是我省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着力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统筹解决“有学上”和“上好学”、“入公办园难”和“入民办园贵”等矛盾,聚焦破解急难愁盼教育问题,让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截至2021年底,全省幼儿园比2011年增长67.9%;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3.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90.4%,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覆盖城乡、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中小学“大班额”有效化解,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两年(2018年)全域通过国家教育督导评估认定。“双减”政策全面落地,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8.7%,学生和家长对校内减负提质满意率均超96%,“智慧作业”入选教育部遴选的10个典型案例之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2011年提高15.76个百分点。
教育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创新推出全省义务教育扶贫学生资助政策学校校长与乡镇属地双负责制,在全国较早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零辍学”。全省“班班通”互动式终端配备率达100%,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为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提供有力保障。特别是今年4月,我省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省份后,省教育厅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组建专家团队,协同推进整省试点工作。

“双减”政策实施后,各地各校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开展文体活动

3 推进改革创新 打造职业教育新高地
【故事】
9月28日至30日,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赛项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教育部发起并牵头,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有关行业、人民团体、学术团体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公益性、全国性职业院校师生综合技能竞赛活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组“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赛项的承办单位,已连续两届举办该项赛事活动。
在3天的赛程中,赛场内,参赛选手沉着冷静、操作规范,充分展示扎实的技能功底;裁判组一丝不苟认真评判,保证赛事工作公正、顺利、有序进行;赛场外,200多名志愿者和大赛工作人员,为赛项提供技术支持、后勤服务、医疗保障、疫情防控等各项支撑,有效保障赛事安全平稳顺利运行。
诚如江西赛区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落户江西,落户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是对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学校赛事组织能力和办学实力的肯定。江西作为中部地区第一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省份,抓深抓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形成了整省推进职教综合改革的良好格局。
【举措】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十年来,全省上下坚持和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让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020年获批部省共建职教高地以来,我省实施中职教育培基固本行动计划,推动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高职院校64所(含3所职教本科),中职学校213所,在校生120万人。
着力优化专业布局,新增专业向江西重点产业聚焦,实施“工业园区(开发区)现代学徒制”等九大专项计划和未来工匠培育计划,创设“航空强省班”和“交通强省班”。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出台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培养等28个职教改革文件,制定“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8个实体化职教集团入选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在2021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总数位列第四。
着力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十大产教融合育人基地,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建设进展顺利,预计年培训人次将达10万。校企合作、职教改革等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通报激励。

由教育部和省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

4 服务发展大局 彰显高等教育贡献力
【故事】
今年8月,由江西理工大学牵头,兴国县人民政府联合中铁六院、中铁工业、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试验线——“红轨”,刷爆全网。
“红轨”是迄今为止建成的世界首条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工程试验线,试验线的建成标志着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的中低速、中低运量的新制式轨道交通系统诞生。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实现了永磁悬浮技术与空轨技术的完美结合,是继电磁悬浮、超导磁浮之后,开辟的一种新的磁悬浮技术路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稀土材料应用及永磁磁浮轨道系统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
江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红轨技术首席专家杨斌介绍,作为国际稀土永磁磁浮轨道系统的开拓者、永磁磁浮技术与轨道交通相结合的探索者,“红轨”有望成为一种全生命周期成本低、性价比优的品质化、个性化、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红轨”涵盖新材料、轨道交通、人工智能、无线通信、智能制造、电机驱动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引领绿色交通与低碳出行,重构高质量发展新产业生态,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裁李新生表示,“红轨”试验线的竣工不仅是项目各方深入贯彻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积极探索,而且为我国构建多层次、一体化、智能化、现代化轨道交通网开启了新的里程碑,也为革命老区的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举措】
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文化第一软实力,理应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十年来,我省通过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截至2021年,我省高等学校比2011年增加15所,毛入学率提高27.6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体系更具内涵、更有质量、更重贡献。
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需要,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实施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实施两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引导和推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积极推进“四新”建设,新增设置一大批急需紧缺专业;坚持“以本为本”建设一流本科专业,今年已从全省高校中遴选出五星级本科专业点139个、四星级本科专业点276个,全力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持续打好自主培养、人才引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四张牌”,努力将高校打造成为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先后实现本土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突破。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长期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留赣就业创业占比达57.65%。
健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构建“1+1+N”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出台高校服务江西“十大举措”,连续举办三届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三届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斩获24枚金牌,名列全国第三。特别是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江西单元里,南昌大学硅衬底LED技术、江西理工大学世界首个悬挂式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红轨”)、江西农业大学“中芯一号”猪全基因组育种芯片等科技成就,充分彰显了全省高校的科技创新实力。

第三届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签约金额超6亿元

5 坚持优先发展 下好教育保障先手棋
【故事】
赣南苏区安远县,县委、县政府以“穷县也能办好教育”的情怀与担当,谱写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华美篇章。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下乡走访时,看到孩子们挤在破旧不堪的教室里上课,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边是县四套班子办公大楼,一边是破烂不堪的农村中小学校,孰轻孰重?面对这个两难的选择,县委、县政府当机立断,建学校比建办公大楼更重要,毅然决定把建办公大楼需要的1亿多元资金用在改建农村中小学校上。
吉安市吉州区坚持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在教育投入上做到“五个优先”,即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用地优先保证、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人才优先引进。该区将农村学校打造成微缩版城市学校,80%以上的农村学校成为市级美丽校园。
【举措】
十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确保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有效落实,教育连续10年成为全省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十三五”期间统筹安排40多亿元资金支持“双一流”建设,规划投入60亿元加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探索出一条“小财政”办“大教育”的发展新路。
坚持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持续加大教师补充力度。2021年,核定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为42.98万名,较2018年增加编制4.2万个;现有专任教师67.52万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39.62万人,较2011年增加6.76万人;普通高校专任教师6.75万人,较2011年增加1.51万人。积极实施“国培”“省培”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基础教育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探索建立关爱和监督、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制度机制,出台落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十八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政策全面落实,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支月英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典型。

萍乡市湘东区下埠镇正在建设的公立第一小学(效果图)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凝聚着全省4500多万人民的倾心付出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面对新征程新使命,全省上下正以赶超之志、务实之策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努力办出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更有影响、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江西教育,以教育的“一域之光”为江西发展的“全域添彩”。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万永勇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