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课堂 > 课程资讯

不自信的孩子,都是这样“夸”出来的

来源:千聊 发布:2019-04-30

 

爱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方法。

——“知心姐姐”卢勤

01 你小小的认可,

或许就是孩子的全世界

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乐于帮孩子找问题,指出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有什么缺点——

这道题居然做错了,太粗心了吧

每天起床这么晚,拖拖拉拉,以后怎么办

要主动跟阿姨打招呼,你怎么这么没礼貌

很多家长很困惑,我也经常说:“孩子你真棒!”但是孩子并没有变得很棒。细细想来,这些“你真棒”大多数时候是不走心的。而那些“你太粗心了”、“我都讲这么多遍了,还听不懂吗?”既具体又戳心,像一根根刺一样,直奔孩子的心房。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对美国一所乡村小学18个班孩子进行过一场实验。他们先是煞有其事地对孩子们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但并没有真的计算分数和结果。而是随机挑选了一些学生,告诉校方这些孩子更有发展潜力,并叮嘱他们保密。


8个月后,经过测试发现,之前被随机判断为有潜力的学生,表现得性格更外向、更自信,求知欲也更强。这个后来被罗森塔尔命名为“权威性谎言”,他对校方来说是权威,而校方对学生来说是权威。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个权威父母的认可,将深刻地影响孩子的人生。

在心理学上,因为每个孩子潜意识里都是爱父母的,他们会把父母的评价,内化为对自己的评价

在童年时期,因为对自身和外界的认识、理解都非常有限,所以我们不知道怎么去评价自己,只能求助于父母如果父母肯定了我们,我们就能肯定自己,逐渐生长出自信;如果父母否定了我们,我们就会重头再来,改造自己;如果一直没有得到肯定,我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在《一生的战役》里曾经写过:“我一生最大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请您欣赏我。”这个您,就是她的父亲

作家三毛

后来她的父亲看到了这篇文章,写道:“很感动,深为身边有这样的小草而骄傲。”

三毛泪流满面,回到:“等你这句话,我等了一生一世,直到今天你亲口说出来,才抹去了我在这个家庭永远抹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孩子跟三毛一样,因为小时候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内心坍缩成一个洞,终身都在渴求。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像三毛那样坚强,他们可能会迷茫、彷徨,最终被打上没自信、没出息的标签,实在是可惜。所以,千万不要低估认可的力量。

你一次正式地、认真地、具体地认可孩子,是什么时候?

02 这个世界的坏

他们早就感受到了

仔细回忆一下,在孩子刚学会走路、刚学会说话的时候,你是怎么样的状态?你的眼里肯定溢满慈爱,反复地鼓励他、夸赞他、安抚

于是,孩子会不断努力尝试,因为他知道无论自己做得怎么样,妈妈都不会责怪他。

我们的文化语境里,谦虚、谨小慎微受人推崇、传唱了几千年,但这是过时的。当孩子稍微长大一点,爸爸妈妈们突然就开始害怕了,怕孩子骄傲大意,就把自己的认可藏了起来;怕孩子不懂人世险恶,于是主动地扮演险恶——给孩子压力,不断地告诫孩子竞争残酷、生活不易。

其实,孩子都不傻。学校不是天堂,老师不是天使,公交车司机也不会每天面带微笑。这个世界的坏,他们早就能感受到了。

我国著名教育家、“知心姐姐”卢勤曾经把每个孩子比喻成一颗鸡蛋:把鸡蛋打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把鸡蛋破开;另一种是从内部给鸡蛋温暖,等小鸡出生,鸡蛋就打开了。从外面打开是食物,从里面打开才是生命。孩子也一样,他们更需要鼓励、接纳和认可,而不是太多的压力。

正确认可孩子,是个技术活。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对纽约20所学校的400名学生,进行了为期10年的实验,结果令人深思。

首先,她让孩子们进行非常简单的拼图游戏。然后对A组孩子给予“你很聪明”的表扬,而对B组的孩子给予“你刚才一定很努力”的鼓励。

随着难度增大,A组跟B组的孩子开始有了截然不同的表现——

 A组  被夸聪明的孩子 

更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你很聪明”背后传达的意思是——因为聪明,所以你成功了。为了保持聪明的评价,孩子会更倾向于保守行事,遇到困难时,更容易感到沮丧、怀疑自己。

 B组  被夸努力的孩子 

更容易形成“发展型思维”:“你很努力”背后传达的意思是——因为努力,所以你成功了。没有不必要的压力, 孩子更有自信,更愿意尝试,不会轻易放弃。

卢勤老师说:“对孩子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正确认可孩子,能让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走入正向的循环,获得健康的、持续向上的动力。

03 她特别认可孩子

70岁了还是“知心姐姐”

“知心姐姐”卢勤是我见过最会夸孩子的人,激励式教育也是她家庭教育观的核心。

激励式教育必然是充满爱的教育,好的家庭教育不光能帮孩子分清对错,也能帮孩子分清善恶,同时给孩子爱的能力。当一个人有了爱的能力,她就会有发现美的能力和好的人缘,无论何时身边都不缺支持她的人。一个人长大后,最可怕的不是贫穷和困难,而是孤独。

如何给孩子最好的激励式教育,可以听听“知心姐姐”卢勤的故事:

1960年,“知心姐姐”栏目在《中国少年报》上正式开始连载了。在接下来近50年的时间里,“知心姐姐”陪伴着三代人的成长。她是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孩子们的小秘密、小烦恼都愿意跟她说,每天寄到编辑部的信以麻袋计。

早期《中国少年报》上的“知心姐姐”形象

同年,12岁的北京小学生卢勤怀揣着一个梦想,她像“知心姐姐”一样把头发梳成两条辫子,微笑着在照相馆拍了平生第一张标准照。但是没想到1966年,遇到文革,《中国少年报》停刊,她的梦想随之破灭。

后来卢勤下乡插队,她在知青中当其起了“知心大姐”,后来她结了婚、生了子,似乎离当初的梦想越来越远了。1978年11月的一天,那时候她的孩子才几个月,她边做晚饭边听广播,才得知——《中国少年报》复刊了!

她激动地给报社写了几封信,表达了进入报社工作的夙愿。1979年6月,卢勤如愿加入了《中国少年报》。之后,她做了长达6年的读者通联工作、给孩子们写回信,这也为她之后跟孩子沟通、做儿童教育打下来扎实的基础,她成了特别懂孩子的人

全国各地的“知心姐姐”信箱

后来,卢勤成了栏目的负责人,逐渐把“知心姐姐”从一个报纸栏目,发展成包括热线、夏令营等各种形式在内的“知心姐姐”系列。她也成为了后来最知名、影响力最大的“知心姐姐”,孩子们喜欢她、愿意跟她说心里话。

卢勤跟孩子们在一起

曾经有一个北京的小朋友吞安眠药自杀,被救过来之后跟谁也不说,只愿意跟“知心姐姐”谈谈

卢勤马上就赶到孩子家里,问他怎么了,孩子说:“你不知道,我活得可累了,每天晚上睡觉,都有很多妖魔鬼怪在那缠着我…本来我成绩不错,上了初中就不如别人了,我觉得压力好大…在学校,同学们一点爱心都没有,我觉得好孤单…”

一见她,孩子的话就特别多。卢勤觉得这孩子的声音特别好听,就跟他说:“孩子,我觉得你的声音特别好听,我怕我以后听不到了,我能录下来吗?”孩子想了想,就同意了。

他们又聊了几个小时,孩子就突然就说:“我好了没事了,去吃饭吧。”孩子的父母很惊讶,他们以前觉得孩子的成绩不错,很放心,没想到孩子的心里有那么多的话,在学校有那么多的不开心。

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孩子也一样。认可孩子,孩子就愿意跟你沟通;让孩子喜欢你,孩子就能理解你,就愿意听你的话;让孩子跟你说心里话,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04 成为“知心父母”

激发孩子的内动力

卢勤老师曾经说过:“爱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方法。”其实很多孩子的问题只要好好聊聊就能解决。家长有没有发自内心地认可孩子、家长有没有好好地跟孩子沟通、家长有没有处理好跟孩子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的态度、观念和沟通技巧将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的境界就是孩子的天花板。

2019年,我们终于把她请来

跟大家分享她40余年的家教智慧——

推广二维码.png

▲ 点击图片,了解课程

所有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在这个课程中,你将掌握卢勤老师的激励养育法,通过学习——

 父母怎么跟孩子相处·前提

亲子关系的5个关键

 孩子怎么跟自己相处

具备竞争力的6大品质

 孩子怎么跟学习相处

爱上学习的4把钥匙

 孩子怎么跟世界相处

孩子幸福成长的5个忠告

 轻松养出乐观自信的孩子

▲ 卢勤老师真人出镜

“知心姐姐”卢勤的家教智慧22讲

家庭 品格 行为 学习

四大模块解决家庭教育五大冲突

三代人的“知心姐姐”

40余年的教育智慧总结


卢勤老师的夏、冬令营,收费9800元/5天。线下讲座出场费更是高达100000元/场在这里,不到一顿晚饭的价格,就可以收看超过300分钟的视频,还可以在答疑课里跟卢老师实时互动,解决你的个性化问题。

新课上线,仅需99元

推广二维码.png


来源:千聊
编辑:高凤婷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